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关心关爱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让未成年人生活得更安全、更幸福,是
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这些法律涉及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等方面。
我国目前立法中关于儿童的定义散见于刑事法律和行政法规中;民事法律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都采用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儿童年龄范围,规定了未成年人的定义,“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未成年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条:刑法第二百四十条、第二百四十一条规定的儿童,是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其中,不满一周岁的为婴儿,一周岁以上不满六周岁的为幼儿。
◆ 国务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3条:......儿童节[6月1日],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条:为本公约之目的,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少于18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7条: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未成年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条: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未成年人依法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包括生命安全权和生活保障权。大多数父母都很关心孩子的生存状态,但也有个别父母严重侵犯儿童的生存权。根据我们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凡侵犯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利构成犯罪的、负有抚养义务而拒绝抚养的、溺婴及弃婴的行为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指儿童拥有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发展权利主要指信息权、受教育权、娱乐权、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参与权、思想和宗教自由、个性发展权等。其主旨是要保证儿童在身体、智力、精神、道德、个性和社会性等诸方面均得到充分的发展。
反对一切形式的儿童歧视;每一个儿童将得到平等对待;保护儿童一切人身权利及关于处于危险、紧急状况下的儿童保护;脱离家庭的儿童保护。对怎样保护儿童,我们还缺少明确的认识,常常无意识地造成对儿童权利的忽略和侵犯。如对儿童照料不周,对儿童进行有辱人格的惩罚,让孩子承担过重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利用、剥削儿童,没尊重儿童的权利等。
下面让我们通过以下图解要点,一起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更好地保护“少年的你”。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分为总则、预防犯罪的教育、对不良行为的干预、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对重新犯罪的预防、法律责任和附则。
在我国大陆地区,还未出生的胎儿虽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人,但已经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了,比如遗产继承权、接受赠与权。但是胎儿出生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民法典对从事人体胚胎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的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另外,为体现对胎儿的保护,不相同的领域的法律从不同法律都有相应的规则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6条: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第1009条:从事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相关规定,不得危害人体健康,不得违背伦理道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第1082条: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者终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但是,女方提出离婚或者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除外。
第1155条: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娩出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49条: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1条第四项: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82条: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者终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但是,女方提出离婚或者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除外。
第1084条第3款: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64条:学龄前儿童以及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智力障碍者在道路上通行,应当由其监护人、监护人委托的人或者对其负有管理、保护职责的人带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11条: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1条第四项: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
8周岁是一个很重要的年龄分界线周岁以下的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在父母离婚、被收养,应当听取该未成年人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9条: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1084条: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线条:
年满12周岁可以合法骑自行车、三轮车上路了;12周岁也是一个危险年龄的开始,成为刑事责任年龄最底限,年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从事三大类犯罪活动要追究刑事责任。
14周岁是承担行政责任的年龄起点;年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情形越来越多。
有条件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严控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从事主播活动;可以驾驶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上路;16周岁成为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法条链接:
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法律对未成年之前还有别的的保护性和禁止性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未成年人在学校、幼儿园受伤有人负责;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未成年学生不得把手机带入课堂;杜绝校园欺凌等;在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方面,也有些优待,有相关从轻或减轻处罚的规定。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学习管理机关学习、生活期间,受到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学习管理机关以外的第三人人身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学习管理机关未尽到管理职责的,承担对应的补充责任。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学习管理机关承担补充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
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应当立即制止,通知实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与欺凌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对相关未成年学生及时给予心理辅导、教育和引导;对相关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给予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
学校发现未成年学生沉迷网络的,应当及时告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共同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其回到正常状态的学习生活。
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未成年人的成长道路上,法律始终如一地守护着他们。从胎儿时期到成年,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法律保护的方法。作为家长、老师和社会成员,我们都应该进一步探索这些法律规定,共同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让我们携手努力,为孩子们的未来撑起一片法治的天空!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关心关爱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让未成年人生活得更安全、更幸福,是
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这些法律涉及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等方面。
我国目前立法中关于儿童的定义散见于刑事法律和行政法规中;民事法律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都采用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儿童年龄范围,规定了未成年人的定义,“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未成年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条:刑法第二百四十条、第二百四十一条规定的儿童,是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其中,不满一周岁的为婴儿,一周岁以上不满六周岁的为幼儿。
◆ 国务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3条:......儿童节[6月1日],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条:为本公约之目的,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少于18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7条: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未成年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条: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未成年人依法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包括生命安全权和生活保障权。大多数父母都很关心孩子的生存状态,但也有个别父母严重侵犯儿童的生存权。根据我们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凡侵犯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利构成犯罪的、负有抚养义务而拒绝抚养的、溺婴及弃婴的行为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指儿童拥有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发展权利主要指信息权、受教育权、娱乐权、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参与权、思想和宗教自由、个性发展权等。其主旨是要保证儿童在身体、智力、精神、道德、个性和社会性等诸方面均得到充分的发展。
反对一切形式的儿童歧视;每一个儿童将得到平等对待;保护儿童一切人身权利及关于处于危险、紧急状况下的儿童保护;脱离家庭的儿童保护。对怎样保护儿童,我们还缺少明确的认识,常常无意识地造成对儿童权利的忽略和侵犯。如对儿童照料不周,对儿童进行有辱人格的惩罚,让孩子承担过重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利用、剥削儿童,没尊重儿童的权利等。
下面让我们通过以下图解要点,一起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更好地保护“少年的你”。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分为总则、预防犯罪的教育、对不良行为的干预、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对重新犯罪的预防、法律责任和附则。
在我国大陆地区,还未出生的胎儿虽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人,但已经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了,比如遗产继承权、接受赠与权。但是胎儿出生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民法典对从事人体胚胎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的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另外,为体现对胎儿的保护,不相同的领域的法律从不同法律都有相应的规则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6条: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第1009条:从事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相关规定,不得危害人体健康,不得违背伦理道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第1082条: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者终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但是,女方提出离婚或者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除外。
第1155条: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娩出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49条: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1条第四项: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82条: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者终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但是,女方提出离婚或者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除外。
第1084条第3款: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64条:学龄前儿童以及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智力障碍者在道路上通行,应当由其监护人、监护人委托的人或者对其负有管理、保护职责的人带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11条: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1条第四项: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
8周岁是一个很重要的年龄分界线周岁以下的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在父母离婚、被收养,应当听取该未成年人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9条: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1084条: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线条:
年满12周岁可以合法骑自行车、三轮车上路了;12周岁也是一个危险年龄的开始,成为刑事责任年龄最底限,年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从事三大类犯罪活动要追究刑事责任。
14周岁是承担行政责任的年龄起点;年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情形越来越多。
有条件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严控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从事主播活动;可以驾驶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上路;16周岁成为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法条链接:
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法律对未成年之前还有别的的保护性和禁止性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未成年人在学校、幼儿园受伤有人负责;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未成年学生不得把手机带入课堂;杜绝校园欺凌等;在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方面,也有些优待,有相关从轻或减轻处罚的规定。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学习管理机关学习、生活期间,受到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学习管理机关以外的第三人人身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学习管理机关未尽到管理职责的,承担对应的补充责任。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学习管理机关承担补充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
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应当立即制止,通知实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与欺凌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对相关未成年学生及时给予心理辅导、教育和引导;对相关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给予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
学校发现未成年学生沉迷网络的,应当及时告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共同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其回到正常状态的学习生活。
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未成年人的成长道路上,法律始终如一地守护着他们。从胎儿时期到成年,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法律保护的方法。作为家长、老师和社会成员,我们都应该进一步探索这些法律规定,共同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让我们携手努力,为孩子们的未来撑起一片法治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