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判》杂志今年自第1期起陆续推出“聚焦‘十一个坚持’”系列策划。本期围绕“聚焦‘十一个坚持’之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特推出一组封面文章,充分展示人民法院在习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下,立足中国国情,不断从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生动实践,以飨读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和中国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定不移全方面推进依法治国,明显地增强了中国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谱写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崭新篇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之一,深刻揭示了法治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习在系统阐述“十一个坚持”时,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作了深刻论述。走出一条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是时代之需,更是使命所系。
新时代新征程,在习法治思想引领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动,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完善,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
快马加鞭未下鞍,人民司法的脚步始终与党和国家决策部署同频共振。司法机关办理的每一起案件,既关乎法律,也关乎人之常情、世之常理,牵动着人民心中关于公平正义的切身感受。
浙江杭州,“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一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以下简称《宪法草案》)的展品前,不少游客静静驻足观看。
1954年6月14日,《宪法草案》正式公布后,共有1.5亿余人参与讨论,提出118万余条修改、补充意见;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五四宪法”的诞生,见证了新中国法治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积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抓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到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再到党的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回望峥嵘历程,一条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主线清晰可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与推进,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首次提出全方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首次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科学内涵;首次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框架和总体布局……习创造性提出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法治思想,为建设法治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习法治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推动中国之治迈入新境界。
让“真创新”受到“线年下半年以来,习以深邃的战略眼光,准确洞察和把握世界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创造性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
2025年1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以高质量审判服务保障科学技术创新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相关典型案例。《意见》第二部分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要求,最重要的包含两项制度方面的举措,即实施确保司法保护强度与科学技术创新程度相协调的司法政策、完善专利授权确权行政诉讼审理标准。
此前的2024年1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由人民法院出版社研发的“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以下简称“大模型”)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这一国家级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以该“大模型”对“一库一网”数据预训练而研发的“库网”融合智能检索系统已试点应用,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促进法律适用的统一。
据介绍,开放人民法院案例库、常态化公布“法答网精选答问”作为司法公开的创新形式,也意在为服务社会监督、公众学法、学者科研、律师诉讼等提供更多渠道,有效回应人民群众对更深层次司法公开的现实需求。这两律公共产品,为社会各界学法用法提供了鲜活素材,不仅有利于弘扬法治精神、增强法治观念、促进全民守法,更有助于引导社会公众在遇到矛盾纠纷时依法理性维权,促进矛盾纠纷的源头预防、妥善化解。
2023年11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启动“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示范项目。经党中央批准,从2023年开始至2035年,每两年评估一次,每次评估创建100家“枫桥式人民法庭”,考评指标聚焦政治建设、执法办案、源头治理、非诉解纷、群众工作、基本的建设六个方面。以“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为抓手,推动人民法庭靠前服务,做深做实新时代“枫桥经验”。
在此背景下,2014年1月,中央政法委联合财政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印发《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见(试行)》,以综合性政策的形式对我国司法救助的制度体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顶层设计,标志着我国司法救助制度的初步建成,进一步巩固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审判》杂志今年自第1期起陆续推出“聚焦‘十一个坚持’”系列策划。本期围绕“聚焦‘十一个坚持’之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特推出一组封面文章,充分展示人民法院在习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下,立足中国国情,不断从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生动实践,以飨读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和中国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定不移全方面推进依法治国,明显地增强了中国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谱写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崭新篇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之一,深刻揭示了法治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习在系统阐述“十一个坚持”时,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作了深刻论述。走出一条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是时代之需,更是使命所系。
新时代新征程,在习法治思想引领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动,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完善,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
快马加鞭未下鞍,人民司法的脚步始终与党和国家决策部署同频共振。司法机关办理的每一起案件,既关乎法律,也关乎人之常情、世之常理,牵动着人民心中关于公平正义的切身感受。
浙江杭州,“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一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以下简称《宪法草案》)的展品前,不少游客静静驻足观看。
1954年6月14日,《宪法草案》正式公布后,共有1.5亿余人参与讨论,提出118万余条修改、补充意见;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五四宪法”的诞生,见证了新中国法治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积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抓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到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再到党的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回望峥嵘历程,一条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主线清晰可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与推进,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首次提出全方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首次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科学内涵;首次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框架和总体布局……习创造性提出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法治思想,为建设法治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习法治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推动中国之治迈入新境界。
让“真创新”受到“线年下半年以来,习以深邃的战略眼光,准确洞察和把握世界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创造性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
2025年1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以高质量审判服务保障科学技术创新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相关典型案例。《意见》第二部分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要求,最重要的包含两项制度方面的举措,即实施确保司法保护强度与科学技术创新程度相协调的司法政策、完善专利授权确权行政诉讼审理标准。
此前的2024年1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由人民法院出版社研发的“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以下简称“大模型”)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这一国家级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以该“大模型”对“一库一网”数据预训练而研发的“库网”融合智能检索系统已试点应用,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促进法律适用的统一。
据介绍,开放人民法院案例库、常态化公布“法答网精选答问”作为司法公开的创新形式,也意在为服务社会监督、公众学法、学者科研、律师诉讼等提供更多渠道,有效回应人民群众对更深层次司法公开的现实需求。这两律公共产品,为社会各界学法用法提供了鲜活素材,不仅有利于弘扬法治精神、增强法治观念、促进全民守法,更有助于引导社会公众在遇到矛盾纠纷时依法理性维权,促进矛盾纠纷的源头预防、妥善化解。
2023年11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启动“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示范项目。经党中央批准,从2023年开始至2035年,每两年评估一次,每次评估创建100家“枫桥式人民法庭”,考评指标聚焦政治建设、执法办案、源头治理、非诉解纷、群众工作、基本的建设六个方面。以“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为抓手,推动人民法庭靠前服务,做深做实新时代“枫桥经验”。
在此背景下,2014年1月,中央政法委联合财政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印发《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见(试行)》,以综合性政策的形式对我国司法救助的制度体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顶层设计,标志着我国司法救助制度的初步建成,进一步巩固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